必一·运动(BSports)不得不说,欧盟也是学会了“精准打击”的精髓。 我们拆分为几个方面,来解读一下“ 欧盟将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反制关税 ”。 欧盟的反制措施是否是对等或者精准的? 是。欧盟反制关税总额260亿欧元与美国本轮钢铝关税覆盖的欧盟输美产品总值完全持平,且占欧盟对美出口总额的5%(与美方关税占欧盟输美钢铝产品比重一致)。完全践行了“对等报复”原则。 除了对等报复之外,欧盟也学会了“精准反击”。欧盟的反制措施分为两步: 第一步(4月1日启动) : 恢复历史性关税(80亿欧元),重点针对波本威士忌( 产自肯塔基州,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选区 )、哈雷摩托( 威斯康星州,关键摇摆州 )等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商品。 第二步(4月中旬启动) :新增180亿欧元关税清单,瞄准牛肉( 得克萨斯州 )、奶制品( 威斯康星州 )等农产品, 直击特朗普核心票仓。 这种"精准打击"策略既确保经济对等,又施加政治压力,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? 图源:新华网 对美国经济有什么影响? 单就“欧盟反制规模”来看, 260亿欧元对经济层面的影响相对有限。 但是如果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发起“反制措施”,那么短期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 企业成本上升 : 美国出口商品面临更高关税,可能削弱其价格竞争力,尤其是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,影响特朗普票仓信心。 通胀压力 : 如果美国继续长时间维持高关税策略,那么美国企业不可避免的要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进一步推高物价。 供应链扰动 : 跨大西洋供应链、跨太平洋供应链都是深度融合的,持续性的贸易战可能加剧供应链不平衡或者中断风险,进而影响美国本土企业的盈利水平(参考沃尔玛案例)。 特朗普会怎么报复?或者说特朗普还会继续报复么? 可以明确的说,特朗普的“关税大棒”边际效益正在递减。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试图同时实现“保护就业”“增加政府收入”“削弱贸易逆差”等目标,但这些目标存在内在冲突。 若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,进口减少会导致关税收入下降;高关税会推高国内生产成本(原材料,比如钢铝),削弱制造业竞争力,与“振兴制造业”的目标相悖,而且成本压力会让企业被迫裁员,也谈不上保护就业了。 若美国扩大关税范围,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将直接传导至消费者,叠加报复性关税,可能形成“通胀—加息—衰退”的恶性循环(最近美国经济衰退信号显现,不是一个好兆头) 美联储或被迫在抑制通胀与稳定增长间艰难平衡,政策独立性面临挑战。 除了经济利益上的损害,特朗普“继续实施关税报复”的政治成本也在上升。 美国商会、制造业协会等已经开始公开批评他的关税政策,除欧盟外,加拿大、墨西哥、中国等均采取反制措施(澳大利亚除外),美国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已经人缘非常差了。 共和党内部也是分歧重重,已经有20名共和党众议员联名要求重新评估关税政策。 除此之外,特朗普还要面临“中期选举”的压力,继续挥舞“关税大棒”,未必能给他增加政治筹码。 因此,我个人认为,特朗普继续采取“报复”的空间不大了。 图源:半岛电视台 当然,我们不能以常理推测特朗普的举动,短期内,特朗普继续实施报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,这算是“极限施压”的一种表现,既施压别人,也施压自己,就看谁先承受不住压力,谁先忍不住疼。 总结来说,特朗普将关税作为“美国优先”的象征性工具,但在政策设计上缺乏系统性,更多服务于短期政治叙事(如移民问题与国内选举),而非长期经济逻辑。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,通过关税逼“伙伴或对手”让步取得了不俗的效果,但“吃一堑长一智”,欧盟也好、其他经济体也好,都已经照猫画虎,建立起了成熟的反制机制,且通过内部市场整合增强抗压能力,美国的“关税大棒”威慑效果已经不在了。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一句话,单边主义难以重构全球化格局。